“張大千繪畫藝朮回顧展”:一縷畫魂系兩岸(中國) 2002/01/02
海峽兩岸“張大千繪畫藝朮回顧展”即將在北京降下帷幕。此次是海峽兩岸歷史博物館在北京首次聯展珍藏。隨著畫展的結束,以前從未在大陸展出過的六十幅台灣珍藏張大千畫作就要返回寶島。
中國歷史博物館一樓畫展廳內,冒著北方冬季的嚴寒前來參觀的人,三三兩兩,絡繹不絕。其中,不少喜愛繪畫,關注兩岸文化的參觀者在大師的經典畫作前久久駐立,仿佛沉浸在大千恬淡、悠長、深遠的藝朮世界。
張大千,中國美朮史上少有的全能畫家,擅長中國山水、花鳥、人物,兼能書法、篆刻、且工詩詞、精鑒賞、富收藏、對畫史、畫論亦有精湛研究。在六十多年的藝朮生涯中,他創作作品近三萬幅,雖多已散軼,但存世作品仍有五千余幅。
此次所展作品皆是從台北歷史博物館、四川歷史博物館和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大量畫作中精心挑選出來,共七十九幅,系大千先生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間的作品。
這次畫展引人注目之處在于,全部展品中,來自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就有六十幅,是大千先生旅居海外和居住台灣時所做。另有十五幅來自張大千的出生地四川。考慮到大千早期作品在內地較為易見,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僅從其藏品中精心挑選了以作于一九三四年的《山水扇面》為代表的四幅入展。
就此次繪畫展,台北籌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台北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教授在展序中說:“此次北京之歷史博物館籌辦‘張大千繪畫藝朮回顧展’,除了館藏精品與四川省博物館的收藏珍作外,更邀請台北之歷史博物館跨海共同參與展出,其中之內涵意義大矣。”
他稱,惟有兩岸歷史博物館的共同合作,方能完整的呈現出這位繪畫大師的畫風全貌。這在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意義上是一項重大的突破與成果,同時也顯示出若干特殊的象征意義。
這七十九幅畫中,大千自畫像的人文關懷意味最為濃厚,款識“吾今真老矣,腰疼兩眸昏。藥物從人乞,方書強自翻。……異域甘流落,鄉心未忍言。”淡淡的鄉愁在畫筆下彌漫……
台北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墨荷通屏》是此次畫展中尺幅最大的作品,高逾三米,寬近六米。畫面開闊,氣勢恢弘,宏偉中兼具秀麗之韻致,是張大千敦煌歸來后畫風轉變的代表作之一。上題:“一花一葉西來意,大滌當年識得無?我欲移家花里住,只愁秋思動江湖。兩京未復,昆明玄武州渚之樂,徒托夢魂。”大千既豪放又內斂的細膩心致溢于言表。
《老梅》是大千作于一九七六年的一幅作品。邊注:大千平生最鐘愛梅花,晚年自號“梅痴”。他曾在加州海灘獲一巨石,取名“梅石”,將其不遠萬里運回台灣,身后即長眠于此石下。讀之令人感懷。
一縷畫魂系兩岸。此次兩岸歷史博物館不惜努力跨越海峽共展大千畫作,贏得眾人注目。大千若在天有靈,也會由衷感慰吧!
海峽兩岸首次在京聯展張大千畫作(中國)
2001/10/26
海峽兩岸博物館從明天開始首次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聯合展出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的繪畫作品。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李季說:“這次展出的79幅真跡中有許多大千先生在海外和台灣的力作,從未在祖國大陸展出過。這為觀眾提供了一次極好的了解機會。”
台北歷史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高玉珍女士說:“這是台灣非個人收藏第一次赴大陸展出,兩岸博物館極具誠意的合作促成了這位繪畫大師畫風全貌的呈現。這是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一次突破,意義重大。”
台灣方面此次從館藏的140件作品中精選了60件參展,數歷次展出之最,并帶來了3件“鎮館之寶”。《墨荷通屏》是大千先生借著抗戰勝利的喜悅于1945年繪制的四屏巨作,氣勢磅礡而韻致秀麗,有極高的歷史意義和藝朮價值。長約六米的《水殿暗香》用筆老辣,一氣呵成,生動地表現了荷花枝葉生機蓬勃、姿態各具的景象。《夏山云瀑》描繪了山中蒼翠氤氳、水氣彌漫的欲雨情景,巧妙地將西方印象派手法融入了中國傳統書畫的意境。
張大千先生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譽為中國繪畫史上“五百年來第一人”。他早年取法明清的文人水墨,中年時遠赴敦煌考古,習得唐宋精細的畫風。他的后半生中有20多年僑居歐美,使他在晚年開創了一種極具現代感的潑墨潑彩畫風。
此次展覽為期3個月,將于明年1月結束。
張大千繪畫藝朮回顧展驚羨世人(中國)
2001/10/25
喜歡張大千作品的痴迷者終可一飽眼福。從25日起,被徐悲鴻先生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藝朮大師張大千的79幅作品將要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也是台灣官方收藏的藝朮珍品首次在內地展出。
在參展作品中,60幅來自台北歷史博物館,15幅來自四川省博物館,4幅來自中國歷史博物館。內地收藏的張大千畫作多半是1949年以前所繪,先生晚年的力作則更多藏于台北。兩岸歷史博物館共同合作的這個展覽,較完整地呈現出繪畫大師的畫風全貌。
張大千先生的作品以20世紀60年代潑墨、潑彩畫風的形成為標志,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本次展覽從這兩個時期山水、花鳥、人物繪畫作品中遴選出的,系大師1928年──1978年50年間的佳作,并輔以其生活照及簡要說明,使觀眾能全方位地了解這位藝朮大師的生活、繪畫及其藝朮成就。
1941年到1943年,大師在敦煌臨摹了大量壁畫。展覽中展出作品有高近兩米的巨制,足見其繪畫功力的深厚。
創作于1945年的《墨荷通屏》高3.58米、寬5.96米,是此次畫展中畫幅最大的作品,畫面開闊,用筆結合文人畫筆墨技法,宏偉中兼具秀麗之韻致。
50年代末期,大師的繪畫作品中畫出了仿宋人水墨寫意風格的減筆畫,如展出的《大千狂涂冊》中的山水、人物、動物,可視作這一減筆風格的代表作。
60年代以后,大師在潑墨法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彩技法。《潑墨群山》、《淺絳潑墨山水》等堪稱潑墨潑彩佳作,充滿現代風格。
此次展覽由中國興發集團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共同投資舉辦。